储存环节
分类储存:根据化工原料的性质、危险特性等进行分类储存,避免不同性质的原料相互接触发生反应,引发火灾、爆炸等事故。例如,氧化剂与还原剂、酸与碱等应分开存放。
储存条件:提供适宜的储存条件,如温度、湿度、通风等。对于易燃易爆的化工原料,应储存在阴凉、通风良好的仓库内,远离火源和热源;对于易潮解、变质的原料,要采取防潮、密封等措施。
设施:储存场所应配备必要的设施,如消防器材、泄漏应急处理设备、通风设备、防爆电气设备等,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,确保其正常运行。同时,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,提醒人员注意。
库存管理:建立详细的库存台账,对化工原料的出入库情况进行记录,定期盘点库存,确保账物相符。严格控制库存数量,避免超量储存,降低风险。
做好货物固定与隔离
对于桶装、箱装等化工原料,要使用绳索、夹具等工具进行固定,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车辆颠簸而发生移动或碰撞。
不同性质的化工原料要进行隔离运输,避免相互接触发生反应。例如,氧化剂和还原剂、酸和碱等应分开存放,并用隔板或其他隔离措施进行分隔。
规划合理运输路线
根据化工原料的危险特性和运输要求,结合道路状况、交通流量、人口分布等因素,规划合理的运输路线。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、水源保护区、学校、医院等敏感区域,减少运输过程中的风险。
提前了解运输路线上的桥梁、隧道、限高限重等情况,确保运输车辆能够通过。同时,要关注天气变化和路况信息,及时调整运输计划,避免在恶劣天气或路况不佳的情况下运输化工原料。
加强途中监控与应急准备
运输过程中,要通过卫星定位系统等手段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,掌握车辆的行驶位置、速度等信息,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。
驾驶员和押运员要定时对货物进行检查,查看货物的包装、固定情况以及车辆的设施是否正常。如发现问题,应及时停车处理,如无法处理,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。
运输车辆应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防护用品,如灭火器、泄漏应急处理工具、防毒面具等。同时,运输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,明确在发生火灾、泄漏、爆炸等事故时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,并定期组织演练,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、有效地进行救援,减少事故损失。